繁體版 | English

提升核心能力 创建一流电厂

——向家坝电厂运行管理纪实
  2014年的夏季,注定是三峡集团一个不平凡的季节。7月初,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全面投产。向家坝水电站是三峡集团开发金沙江流域水电资源的“桥头堡”工程之一,其投产发电后,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将送往我国繁荣的华东地区,为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绿色能源支撑。
  在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作为运行管理责任单位的向家坝电厂取得了持续接管8台巨型机组的卓越成绩;初步具备了巨型水电站、特大型机组的运行管理核心能力;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发电任务。这个年轻的电厂,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涉及面广——中国水电设备博物馆
  向家坝水电站枢纽建筑物多、电站运行环境复杂、设备布置分散,这由坝基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环境和交通等多项因素所致。“向家坝电站首次采用500kV垂直国产高压电缆、左岸国产GCB、23kV发电机出口电压、高坝底流泄洪消能方式等新设备、新设施、新技术,同时还存在廊道有毒有害气体防治、坝基渗控工程等新难点、新课题,这些对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向家坝水电站功能之多,可称之为中国水电设备博物馆”向家坝电厂厂长王建忠总结特点时说。
  管理地点多、交通不便利、距离远、时间长等等因素,为向家坝电厂的运行管理增加了难度。
位于右岸的集控室专门负责控制泄洪设备,距离泄水闸门最近。其所控制的中、表孔闸门及相关设备,不管是夏季或冬季随时会需要立刻开启。如果这时值班人员从位于左岸的中控室收到命令再前往右岸集控室,那么花费在路程上的15分钟时间里,很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集控室必须派人长期驻守。“向家坝电厂运行部副主任唐启尧告诉记者,运行部每个值有12名员工(其中包括2012和2013年新员工7人),分散在4个工作点。他们克服了任务重,工作量大等困难,在工作期间没有出过重大纰漏。
  向家坝电站采用底流消能泄洪方式,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消力池,其长、宽、高及容量都属“巨无霸”级。而“大规模”带来检修方面的困难也不容小觑。
  向家坝消力池分为左消力池及右消力池,检修时仅仅检查一侧的消力池及其对应的中、表孔;而另一侧的消力池和泄洪设施则继续运转。“在检修的消力池中,如何避免其对应闸门误开启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唐启尧说,向家坝的中、表孔可由集控室和远方的成都调控中心开启,而一旦误开启,会威胁消力池检修人员,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为了消除这一安全隐患,向家坝电厂专门出台“闸门防动措施”,即关闭相关阀门,断开电源和电缆,且控制整个枢纽下泄流量。通过这一系列的“多重安全保障”,经历过两次排干检修的向家坝消力池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取得后发优势
  作为向家坝电厂的人来说,他们无疑又是幸运的。作为后来者,可以充分借鉴前人包括运行三峡、葛洲坝的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取得后发优势。“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少走了很多弯路。”王建忠告诉记者。
  在向家坝电厂筹建之初,就充分借鉴三峡、葛洲坝电厂成熟的运行管理经验,经过人才交流和经验传授实现了管理模式的传承。“经过长江电力统一规划,大量富有专业经验的员工来到向家坝电厂,我们有经验的员工中,其中约五分之二来自三峡电厂,五分之三来自葛洲坝电厂和检修厂。”王建忠说。
  为深入践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理念,向家坝电厂秉承着主人翁精神,全面参与工程建设,并按“全电站责任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总结、借鉴三峡电站管理经验,分析其已发生故障情况和检修方式。根据分析向家坝与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在水工建筑、机电设备、电站管理等方面的异同,组织编辑《三峡—葛洲坝电站典型技术改造方案选编》。同时,依据对三峡电站机组及辅助设备运行情况的总结分析,提出了向家坝电站机组选择及优化设计建议,并得到机电部门采纳。
  接管机组后,向家坝电厂通过对机组进行各项试验,以及运行特性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涵盖118部技术规程、199部作业指导书的技术标准体系;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积累了80万千瓦水轮机组运行维护管理的大量基础数据,为制定80万千瓦及以上特大型水电机组行业标准提供了依据。在首次进行的主要设备及附属系统检修过程中,向家坝电厂从检修物资、技术方案、工期进度、工作票的办理等方面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控制措施,编写了《机组检修标准工作流程》,开创性的实施了金沙江流域机组检修新模式。
  根据向家坝电站施工及我厂接机发电进度,向家坝电厂大力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编印了公司级应急预案7部、厂级现场处置方案22部,编审了部门级现场处置方案36部;并举行了防汛、紧急疏散、突发地质灾害等20余次实战演练和桌面推演,将应急组织机构、救援队伍、装备物资等落实到位,建立了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全厂应急处置水平。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可以说我们的运行管理能力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检修能力正在稳步提升,我们将力争创建一流的电厂。”王建忠说。
  调控一体化——积极适应新管理模式
  在三峡集团对金沙江流域实施新型管理模式要求下,向家坝电厂不断优化管理方式,积极适应“调控一体化”的需要。
  “调控一体化”是梯级电站管理的新模式,即运行监控与水资源调度管理合二为一,组成“远方调控中心+属地运行维护操作站”模式。可使调度方快速、全面的掌握设备运行信息,快速下达事故异常处理命令;并减少管理层面,提高人员使用率。目前,三峡梯调成都调控中心已经实现对向家坝电站发电主设备的监控、泄洪设施的启闭等“远方调控”功能。
  为使电站监控系统能适合向家坝电站工程特点及电力生产管理需求,向家坝电厂早在2011年筹备阶段派出由8名技术骨干组成的联合开发工作组,与监控系统开发商一起,共同研究完成适合向家坝电站工程特点及电力生产管理需求的监控系统。
  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为向家坝“量身定制”的监控系统达到了高可靠性、安全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满足了三峡集团的“调控一体化”管理目标。
  截至7月7日,向家坝电厂已连续安全运行861天,累计发出295.6亿度清洁电能。向家坝电厂以优异的运行管理成果,向世人证明和展示了自身的能力。(作者:朱滢 沈敏)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