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乌干达伊辛巴的三峡追梦人

  本网讯(朱静霞)绵长尼罗河,源起东非高原,流经乌干达,用最原始的方法哺育着非洲人民。在他们眼里,尼罗河是食用的麦粒,是温暖的棉花。而对于工作在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的中国人来说,尼罗河不只是麦粒与棉花,也是舞台与梦想。

▲伊辛巴水电站

  伊辛巴水电站位于乌干达境内的尼罗河上,是中国企业在乌干达建设投产的第一座水电站,由三峡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以EPC(设计、采购、施工)合同模式承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长江电力、三峡机电公司等提供技术指导。这群编队出海、拥有一流水电建设能力的三峡水电人,常年活跃在海外水电项目建设一线,其中有人连续17个月未曾回国休假,只为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建设一座属于乌干达的“国之重器”,夯实三峡集团引领世界水电行业的龙头地位,展现中国国家实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他们在努力奔跑,他们是伊辛巴的三峡追梦人。

内蒙古小伙变身伊辛巴“老师傅”

  时光是一条流淌着过往、奔向未来的河流。从28岁到32岁,李洪旭的5年青春岁月,都和尼罗河相伴。

  来自内蒙古的李洪旭,年纪不大,但在伊辛巴却是妥妥的“老师傅”。从合同、现场商务,到技术、设计,只要能与工程建设沾上边,他都“管了管”,也有能力“管一管”。5年的“淬火历练”,早已让他成长为中水电伊辛巴项目部的管理骨干。

  2014年,李洪旭一路北上,从条件较好的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来到条件稍差的伊辛巴。旁人不理解,但在他眼里,这是发自内心的诉求。“我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出身,能在国际水电项目中提升业务能力,能投身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水电建设事业,机会难得。”

  他这么说,也这么干。在伊辛巴,李洪旭拿出了在毛里求斯工作时的“拼劲”。白天,他待在施工一线协调对外关系,管控进度和质量;晚上,他在加班中结束一天。“每一项专业技能的获得,都受益于平时在技术、外语、商务沟通、国际合同管理等方面的锻炼与积累。对年轻的项目管理人员来说,工程现场是最好的学校。”

▲李洪旭(中)与乌方进行讨论。(摄影:朱静霞)

  难倒一个人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思想的碰撞。李洪旭说,他碰到的最困难的事情,是处理多个业主方、多个咨询方对于项目管理的多种不同意见。“比如,在右岸二期防渗墙施工过程中,我们继续采用了原第一任印度咨询工程师批准的成槽设备。但是,第二任英国工程师来到现场后,却要求我方更换设备。在双方谈判过程中,第三任法国咨询工程师又进场了,情况真是复杂。”对此,李洪旭和同事们调整思路,对技术可行性、工程案例、更换设备对工期和业主成本造成的影响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最终成功说服了法国咨询方。

  这是海外工程共同面临的复杂外围环境的真实投影。受制于这一现实,李洪旭常常在该休假的时候延迟回国,最长一次曾在电站待了17个月。“那是电站处于混凝土施工高峰期的时候,恰逢业主又引入了新的顾问,需要我们与外方重新磨合。”

  伊辛巴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那段日子,李洪旭脸上的笑容愈发轻松,用他的话说,“终于把孩子拉扯大了”。

  “4年前我刚来时,普通的黑白硬键盘手机在这里都很少见。现在,电站给当地百姓提供了超过1000个工作岗位,建设现场的乌方人员几乎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它的投产发电不仅证明了三峡集团水电建设编队出海的正确性,也将大大促进乌干达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李洪旭说,“我把青春给了伊辛巴,伊辛巴将成长机会给了我。这是一个汗水混合着欢声的过程,我无怨无悔。”

“拼命三郎”:“没问题,我来安排”

  彭川,中水电伊辛巴项目部的另一位骨干成员,人送外号“拼命三郎”。记者在建设现场采访时,彭川负责协调相关事宜。他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的,没问题,我来安排”,似乎他有大把时间可供支配。

  其实,彭川很忙,忙到记者拍摄他时,都不担心抓拍不到最有价值的画面。他的手机随时可以接到来自业主、咨询工程师、施工方的电话;他的办公室,每天都有各色皮肤的中外人员进进出出。他说“没问题”,是因为他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完成任务。

▲彭川(左)在为当地小学生发放文具用品时,与副校长戈弗雷交谈。(摄影:朱静霞)

  刚到伊辛巴水电站时,彭川只是一名普通的安全工程师。得益于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水电建设经历,他很快便对伊辛巴水电站的安全工作上了手。“南美地区是世界水电的中高端市场,安全、环保、劳工管理等方面非常严格。我在这里的很多工作思路和模式,都是借鉴在厄瓜多尔工作时获取的国际水电工作经验。”

  4年时间,足以让彭川凭借出色表现成长为项目总经理助理。但他更忙了,连带着人力资源、对外协调也上了手。“12月5日,启动2号机组试运行前的各项试验”,“12月6日,提交2018年环境保护工作总结”,“12月7日,接待当地来访代表团”……在彭川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将黑板占据得快没了空白,就像彭川的精神空间一样,被“伊辛巴”占据了大半。

  伊辛巴水电站主体工程施工高峰期期间,现场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作为责任人之一的彭川压力很大。2016年,在督促整改部分施工安全隐患期间,因为过度劳累,他的身体免疫力下降,3个月间得了3次疟疾。“每次都像脱了一层皮,身心备受煎熬。但工作还得继续,疟疾没有彻底恢复就必须投入工作。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坚持,扛过去就赢了!”

  如今,他真的扛赢了。伊辛巴水电站已经投产发电,他能稍微腾出空,给记者讲讲伊辛巴的故事。“伊辛巴不仅是水电工程,也是中非友好工程。当地居民将越来越多的土坯房换成了砖房。每逢当地雇员工资发放日,工区附近就会自发形成衣服、鞋子等日用品交易市场,异常火爆。这是中国人向他们伸出的友谊橄榄枝。”

“三峡联盟”编队出海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在伊辛巴,中水电积极携手长江电力、三峡机电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三峡集团内部单位,组建编队出海的“三峡联盟”,同呼吸、共命运,携手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的升级版。

▲聂元龙在伊辛巴水电站

  聂元龙,三峡机电公司派驻伊辛巴水电站的机电总工。他将三峡、向家坝等世界级水电工程的成熟质量控制体系,与伊辛巴水电站的施工实际相结合,让国产小机组也能在海外大放异彩。“在国家标准和厂家要求的质量标准基础上,我们结合大机组的成熟经验,再适度提高转子圆度、定子圆度、定子和转轮室同心度等机组安装关键指标的控制标准,那么,‘小机组’也能当‘大机组’装。”

  肖佳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派驻伊辛巴水电站的电气二次专业主设人。他将参与缅甸敏达水电站建设时积累的国际EPC总承包项目设计经验,运用到伊辛巴水电站中,让亚洲与非洲的水电基因融为一体。

▲肖佳华(图中操控电脑者)在1号机组有水调试现场与技术人员讨论。(摄影:朱静霞)

  这里的三峡兄弟太多太多,不仅有三峡工程机组安装的“元老”聂元龙、水电项目EPC模式的设计实践者肖佳华,还有参建过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的技术咨询师宋伟鸣、葛洲坝电厂的水电运行管理者邢侃……在“一带一路”的时代浪潮中,有太多来自非洲的中国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倾听。

  而关于伊辛巴的故事,将由海外的三峡追梦人继续演绎……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