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2019美丽中国行”采风团走进巫山、奉节

  本网讯(王璐)近日,由知名作家、国内主流媒体记者、旅游达人等20余人组成的“2019美丽中国行”采风团走进长江三峡,到重庆巫山、奉节等地探寻风土民情。

  

采风团乘船一路经水路奔赴巫山

  7月1日,采风团在奉节召开座谈会,探讨长江三峡旅游新变之路。与会代表交流畅谈,将巫山、奉节旅游喻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

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长江最华美的一段在长江三峡,这里的美景在国内外知名度最高,搞旅游要慎之又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马力一句话道出心中的三峡情怀。

  巫山素以险峻著称。近年来,随着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水路视角的抬升和陆路景区的打造,一系列三峡新景观应运而生,赋予游客新的游览体验。

  马力感慨道,以前我们的脚步达不到的地方,我们能达到了;我们的视野达不到的地方,我们也能达到了。

  巫山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却始终徘徊在每年游客接待总量120万人左右的区间。尽管将旅游纳入全县支柱产业,旅游对当地经济带动效果却十分有限。

  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品牌打造不够,又受限于当地交通格局。

  

  据三峡旅游公司扶贫工作组组长胡志鹏介绍,改革开放后国家旅游局向境外推广四张“旅游名片”,长江三峡便是“纵横中国”中的一道风景,一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一些旅行社为了寻找三峡旅游的卖点,先后打出“告别三峡游”“绝版三峡游”等口号,给游客造成了很深的误解,认为三峡成库后,三峡昔日经典的景观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受巫山北上的陆路交通瓶颈制约,通过水路领略“高峡平湖、四季云雨”的过境游客占比高达七成,严重地制约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如何从崇山峻岭中走出一条新路?巫山与奉节之问,成为“美丽中国行”采风团最关注的焦点。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的思想不断交融,共识不断凝聚。

旅游如何破题?品牌、水陆两相宜

  “长江三峡水位上涨后,在景色变化的过程中,如何突出新三峡的概念?”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王彬思考道。王彬曾在建坝前造访三峡,认为面对峡江景色前后变化,何不趁势打造旅游新面貌?

  

  在此过程中,如何避免旅游资源开发重物质产品而忽视精神产品的情况,让观光止于“走马观花式”到此一游?这是采风团的担忧,也是座谈会首项“破题”。

  对此,王彬建议,景区打造要与美学思想相结合,有意识保留一些景色不开发。同时,旅游要与文化融合,文化是魂,旅游是载体,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挖掘人文景观。

  如果说人文景观于巫山是点睛之笔,于奉节便是核心内涵。

  登上白帝城,与南宋城墙遗址遥遥相望。奉节有最为丰富的“文化聚宝盆”,这里留下了李白、杜甫的家国情思,存有隋朝以来碑刻200余通,县内庙宇、水塔、博物馆中处处可见峡江先人制盐捕鱼、拉纤穿峡的痕迹。

  面对如此深厚的文化沉淀,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社主编朱小平建议,奉节可以将“中华诗城”文化进一步挖掘出来,以杜甫纪念祠、书店等运作方式,将文化做足。

  中国旅游报记者李曼建议,在体验自然风光的同时,可以将诗歌元素以沉浸的方式,渗入到整趟游船行程中。

  

  胡志鹏介绍,三峡旅游公司已邀请文创团队对三峡文化、神女文化进行提炼和解读,寻求差异化发展。

  文创团队的外来视野丰富了当地内涵。例如,通过调整配方,将当地酸辣口味的翡翠凉粉改为甜点,让人眼前一亮。

  除品牌打造,交通“破局”也是一大难点。

  一直以来,巫山旅游“成于三峡,困于游船”,非常依赖景区消费。如何从过境游到目的游、从观光游到深度体验游的转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据了解,三峡集团于2019年年初推出“水陆大环线”“客源地直通车”“自驾车”等陆上旅游产品,通过“船去车回”,或是“车去船回”的方式引导传统水路游向陆路游转型,增加游客深度体验落点,为辐射式消费创造条件。

  经过三峡集团旅游扶贫工作组半年多的努力,巫山旅游迎来良好开局,“旅游+扶贫”模式成效初显。截至6月30日,巫山小三峡景区接待游客18.58万人,较去年同比增长42%;巫山全县旅游人数达到63.76万人,较去年同比增长36%。

旅游扶贫:重点在经济,落点在民生

  如何在山川风土之间为两岸群众辟出脱贫路?这不是选答题,是必答题。

  三峡集团旅游扶贫这招棋,得到了采风团的充分认可。

  

  于杰谈到,三峡沿岸布局着三峡集团的扶贫工作,通过短短几天和三峡集团扶贫一线员工接触,看到了一种负责、务实与高效的团队精神。

  “观三峡扶贫旅游线路”开通3个月左右,已累计万余名游客从各个旅游市场赴巫山奉节观光。三峡集团还充分考虑到“扶志”与“扶智”,增强巫山和奉节的造血功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展鸿采访了当地导游付继兴。付继兴说:“我自己就是本地人,对于政府在这里开展旅游建设,我们当地群众都非常欢迎,因为我们有了工作,收入提高了,家里的条件也逐步变好了。”

  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辐射性的。通过直接参与旅游就业与经营、出售泰山茶等土特产品、收取土地租金等途径,巫山与奉节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马力谈到,通过农家乐和特产出售带动当地老乡增收,旅游扶贫有了个漂亮的开头。

  据了解,巫山旅游业覆盖贫困村50个,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23个,建成700余家农家乐,2018年1-11月,巫山县吸纳就业、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带动创业6万余人,带动贫困户8500余人实现稳定脱贫。

  游客多了,带来的是搞活经济,经济发展落点更在民生。

  

采风团在奉节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编辑记者们纷纷表示,将会更加宣传好、讲述好巫山和奉节之美,扩大媒体与公众影响力,引来游客,惠及更多当地百姓,并期待来日重访,共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三峡之巅。

  本文摄影:毛翔春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