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我们能为一座城市提供什么?

  本网讯(降瑞娇)城市是人们活动的汇聚点。从1978年到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至66.16%,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0个,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长到93267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5%。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城市的治理显得分外重要。

  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古城里,安徽古城六安可谓是“治水先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六安就开始开发水利,先后兴建了芍陂、七门堰、水门塘等著名水利工程,成为我国历史上水利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它大力开展淮河治理,建成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淠史杭灌区,虽然上世纪中叶的治淮,基本解决了横跨六安整个城区的淠河旱涝频繁带来的安全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激增,六安人与水的矛盾再次凸显,进入治水新时代以来,六安古城又有怎样的故事?

一个“智慧大脑”实现6大业态全管控

五年时间

六安来了“城市智慧水管家”

系国内首次把“厂网河供排涝”

全“管”起来的治理模式

依靠一个“智慧大脑”

通过“一张图+实时监测+模拟调度”

将管网、自来水厂

污水厂、泵站等所有涉水设施

整体连接、相互联动

雨天时

一体化调度模拟

提前清空排涝泵站

精准定位现场积水堵塞点

实现事前勘查

事中监管

事后复盘检修

确保六安初雨不冒溢

力争实现污水不入河

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与传统手段相比

这个“聪明脑袋”实现了——

提升管网数据准确率30%

节约平均工作时间55%

减少运营人员投入30%以上

优化运维人员投入20%以上

显著提高传统涉水系统运营效率

推动六安水环境治理加“数”前行

目前,城市智慧水管家平台

已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

国家首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案例

为水务行业智慧转型提供参考范本

▲ 六安涉水管网一张图系统界面 

▲ 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管网一张图和各类专题地图,配置了冒溢调度、水位调度和应急调度三种调度方式

一张污水高速流通网阻断污水直排入河

“智慧大脑”的背后

管网如血管般在城市中延伸

2020年-2022年间

六安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从45%提升到了70%

随着市政管网的逐步完善

典型小区COD由99毫克每升提升至247毫克每升

(COD为化学需氧量,指标越高代表

外水进入污水管网的数量越少)

污水收集提质增效明显

构建形成了污水高速流通网

三峡人聚焦当地源头混错接

市政污水管网破损等突出问题

开展存量管网排查、入河排口整治

雨污分流改造等重点工作

将污水治理从源头小区

到末端河湖系统推进

完成对六安市排水系统全面摸牌

实施城区排水管网错混接整治

截断排污口,阻止污水直排入河

从根源上杜绝了黑臭水体的出现

因地制宜广泛应用非开挖修复方法

避免了因频繁开挖、填埋和铺设造成的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现象

显著减少了修复成本

使得六安市政管网得到逐步完善

此外,为巩固管网攻坚治理成效

以管网整治运维为重点抓手

针对管网冒溢问题

三峡人“一点一策”

根据防汛隐患部位编制了“网格管理表”

及时开展管网应急抢修和防汛抢险工作

持续稳定提升六安水环境质量

▲ 安丰明渠整治前

▲ 安丰明渠整治后

一条活水线构建城市的水源基础

作为六安治水的源头治理工程

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

截断淠水、蓄水造湖

与上游横排头枢纽

和下游新安橡胶坝首尾承接

建成后,在上游形成3300万立方米的库容

相当于2.3个西湖

为六安城区

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水源

让城市因水而“活”

将淠河水调到汲东干渠

实现跨区域调水灌溉

有效解决部分灌区水源不足问题

惠及农田20万亩

群众13万人

在上游两岸建设生态湿地

打造水清岸绿的沿河风光岸线

有效改善淠河六安段水生态环境

营造出宽阔的滨水景观

和生态湿地绿色长廊

成为六安市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合理利用水资源重要决策部署的

“治水名片”

▲ 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远景图

▲ 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远景图

一个城市“生态绿肾”实现每天24万吨尾水的生态净化

淠河右岸生态农业示范区

占地总面积2677亩

相当于634个标准足球场

三峡人耗时近3年

为六安打造城市“生态绿肾”——

复合生态湿地系统

可实现每天24万吨尾水的生态净化

在节约宝贵土地资源前提下

高质量实现水体净化

同时,串联打造生态农业

乡村艺术、科普研学等板块

通过新优品种选育

和生态种养模式

在这里全年各季均有作物产出

“林间村舍”“湖心岛民宿”

等系列乡村度假产品陆续开发

通过可参与、可互动、

可视听、可感知的方式

建设生态科普中心

生态文明展示馆和珍稀植物园

充分发挥科普示范

和宣传展示窗口作用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 淠河右岸生态农业示范区深度净化塘实景

▲ 淠河右岸生态农业示范区内湖心岛民宿实景

一个魔法“污泥变花海”加速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在污水治理的最后一环

三峡人“泥水并重”

针对污泥降解率低、处置难等痛点问题

深挖突破污泥“后腐熟+土地利用”技术

进一步有效杀灭病虫卵

形成的污泥产物保留了大部分的氮磷元素

还富含多种腐殖酸

将其制备为土壤基质肥和追肥营养土

以增加六安苏大堰湿地公园土壤有机质含量

从而利于园林作物的生长

利用污泥处理产物制备园林用基质产品

打通了污泥资源化上下游产业链

实现污泥“变废为宝”

为形成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

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峡治泥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 六安苏大堰湿地公园种子塔花海项目建设前

▲ 六安苏大堰湿地公园种子塔花海项目建设后

6大业态智慧管控、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70%

3300万方库容、24万吨/天尾水净化……

三峡人推进“技术+产业”示范融合

立足长远做好“水”文章

兴水之利,显水之韵

让六安得水之润

助力建设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

生态宜居的无废六安

三峡人将持续当好城市幸福河湖守护者

探索更丰富的绿色发展道路

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保障

以积极行动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贡献智慧与力量

素材提供:黄克瑶、杨淯乔、刘申奎、胡皓、李应辉、黄嘉良

编辑:任贤 秦明硕 喻清卿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