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程林 向珊 胡九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求,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三峡集团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国家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全会精神为行动纲领,在守护长江安澜、建设美丽中国、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科技创新等领域持续发力,以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三峡力量。
切实守护长江安澜 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支撑
从格拉丹东雪山脚下至浩瀚东海之滨,长江以年均9000余亿立方米的浩渺江水,铸就了中华民族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水道。这条古老长河,跨越我国东中西部,干流覆盖11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40%以上,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脉。
▲ 三峡库区 摄影:毛翔春
发展离不开安全,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2024年,长江流域共发生3次编号洪水,洪水在多地相继现峰,时有叠加,影响范围广泛,从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地区,到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以及下游的安徽等省份,几乎覆盖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关键区域。
在应对2024年长江第1号和第2号洪水的过程中,三峡水库通过拦洪、削峰、错峰三种方式,发挥防洪作用,共拦蓄洪水126.8亿立方米,约相当于102个武汉东湖的水量,防洪作用充分发挥。
“屏幕上的水位和雨量数据,每五分钟更新一次,通过北斗与4G网络实时传输至三峡梯调数据中心,目前可以做到提前10天看洪水的趋势变化,提前5天把握洪水的量级,提前2天掌握洪水过程曲线,作为会商决策的参考。”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三峡梯调副总工程师李鹏介绍道,三峡集团已建成国内水电行业规模大、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水情遥测系统,该系统如同“千里眼”,通过共建和委托报汛的方式获取1600多个站点的信息,测报范围覆盖长江上游近80%的流域面积,可在10分钟内完成主要控制站以及控制性水库的信息收集。
“守护长江安澜是三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精益运行管理梯级水库群,更好发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李鹏说。
除了遍布长江上游的“千里耳目”,三峡梯调还开发了基于图像识别和数据挖掘的相似雨洪预报系统、三峡区间高精度预报系统以及智慧长江水文预报系统等多套预报工具,它们如同防洪工作的“智慧大脑”,能够在复杂的天气和水文条件下,为防洪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 三峡梯调水情遥测巡检组正在校验雨量计 摄影:陈磊
“在2号洪水发生的前一周,我们就预测到7月12日前后三峡水库将迎来50000立方米/秒量级以上的洪水。”三峡梯调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所张海荣介绍,“针对降雨集中的嘉陵江以及三峡区间等地区,我们采用相似雨洪预报系统进行水文预报滚动计算,它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水雨情数据中,识别出与当下降水过程最为相似的历史降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次降雨的径流过程预报,较之于传统径流预报,该模型的预报精度更高、预见期更长,为打好防洪‘主动仗’赢得了时间。”
“未来,我们将不断加大水情遥测系统的运维力度,持续加强水情雨情预测预报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延长水情预报的预见期,提高预报的精准度,为流域梯级水库防洪提供更准确的‘情报’。”李鹏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长江是中华大地的第一长河,其安澜与否关乎国计民生。三峡集团正以“大国重器”的硬核担当,着眼大时空、统筹大系统、彰显大担当、确保大安全,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宏图里,书写着新时代的治江答卷。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擦亮绿色生态底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湖北宜昌,一场关乎城市“血脉”的变革正在发生。2024年当地完成管网价格机制首次结构性调整,通过“按效付费”机制,将污水处理费覆盖管网运维成本,破解了管网建设长期“投入难、维护难”的困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这一重要部署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管网价格机制调整,正是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的一次有益尝试。”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湖北区域公司副总经理覃志刚表示。
▲ 在江西九江智慧水务调度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监控水务设施运转,担当城市的“水管家”。摄影:刘邓玲
在江西九江,三峡集团通过“水管家”模式,按照“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理策略,将十里河从昔日的“龙须沟”蜕变为市民亲水的生态廊道。2024年,三峡集团在九江进一步探索“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慧水务调度系统,实现水质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治水效率提升30%以上。在安徽芜湖,政企协作的“大保护”经验入选国家“两重”建设典型案例。通过政府主导规划、企业专业运营的模式,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不仅修复了湿地生态,还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增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 科研人员正在植物组织培养室进行试验 (资料图片)
“共抓大保护”不仅关乎水清岸绿,更在于万物共生。2024年,三峡集团新增迁地保护四川苏铁、大别山五针松等植物80种,累计建档保护总数达到2030种、3万余株;长江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繁育技术有效提升,全年培育苏铁蕨、阴生桫椤等苗木3万余株,累计繁育苗木数量达29万余株;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和生态修复应用实践逐步拓展,红豆杉、丰都车前等5000余株珍稀植物回归自然生境。同年,中华鲟、长江鲟等374.6万尾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放归长江,持续开展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可持续人工种群建设及繁育放流,让“水中活化石”得以延续;连续14年实施三峡水库针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生态调度,在2024年生态调度期间,长江宜都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规模达到686.9亿粒,助力长江鱼类资源恢复。
▲ 2009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图为刚刚破膜而出的中华鲟仔鱼。(资料图片)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三峡集团首个自主筹建的国家级科创平台,以1个研发创新中心和5个工程技术验证基地,实现了“研发-小试-中试-工程应用-反馈研发”全周期科研-生产闭合循环,为行业提供技术开发及成果工程化的试验、验证环境。瞄准技术难题,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业矿山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生态水利过程调控、智能感知与决策支持、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了13项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新概念污水厂、管网攻坚战、城市智慧水管家等落地实施,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三峡集团将进一步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向创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转变,把握政策机遇,着力推进管网攻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等模式创新,主动寻求破局之道,提升高水平保护成效,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加快形成可持续、系统性、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擦亮生态底色。
服务能源强国建设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
寒风卷起细碎的雪霰,混合着沙粒,呼啸着掠过新疆哈密戈壁滩上裸露的岩石,26万块定日镜追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将光线精准反射到吸热塔进行热能收集。这里是不久前实现光伏部分全容量并网发电的全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三峡能源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哈密‘光热+光伏’项目”)。
▲在新疆哈密的茫茫戈壁上,10万千瓦“线性菲涅尔”光热储能电站和90万千瓦光伏电站毗邻而建。(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高度重视,使建设能源强国的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具体。
戈壁滩上开出“向阳花”,荒芜沙漠化身“绿电厂”。哈密“光伏+光热”项目白天利用光伏发电,晚上采用光热发电,促使发电出力平稳可控,预计年均发电量约18.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5.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50万吨。“我们身处服务能源强国建设的第一线,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立足本职工作,持续探索新能源项目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为推动能源向‘新’向‘绿’转型积极贡献力量。”哈密“光伏+光热”项目经理牛建乐说。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建设能源强国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是能源电力央企必须扛起的使命责任、必须聚焦的目标任务。
三峡集团因国家战略而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发展壮大,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清洁能源主赛道,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基本形成水电为基、风光并举、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2024年,三峡集团总装机规模已突破1.5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比为9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居全球第一。
长江之上,三峡集团全面建成总装机7169.5万千瓦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年发电量超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约0.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清洁、可靠的电能支撑。在新能源方面,“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电源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大基地等陆上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在储能方面,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提档加速,华东地区最大“充电宝”——浙江长龙山抽蓄电站全面建成投运;我国单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浙江天台抽蓄电站进入机电安装阶段;全国最大组串式储能电站等多个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已进入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三峡集团将深度融入和服务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坚定不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挺膺担当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在三峡能源江苏运维公司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中心”)内,值班人员轻点鼠标,各个海上风电场的风机风速、转速、出力情况等实时数据便跃然在中控大屏之上,一览无余。“嘀嘀、嘀嘀……”一条报警信息在系统中弹出:辽宁庄河海上风电场8号风机发出液位低告警。在系统报警的同时,该信息自动推送至辽宁庄河海上风电场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现场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立即组织现场故障排查,一个小时后,风机故障隐患被顺利排除。
▲ 三峡能源江苏运维公司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 三峡能源供图
这是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运行集中监控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接入三峡集团所有海上风电场共近百万个数据点,实现了对海上风电项目的集约化管理。
“目前单个风电场预警工单准确率最高可达95%以上。借助该系统,把设备故障排除在发生之前,有效提高了风机的运行小时数,理论上每年可提高三峡集团海上风电发电量超1000万千瓦时。”大数据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重要部署。
近年来,三峡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再创佳绩。在平台建设方面,不仅成功举办了海上风电共链行动大会,还自主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怀柔实验室共建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拥有4个国家级和2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创新研发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塔一机塔式光热电站聚光集热系统”等5项成果入选第四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6兆瓦及以上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套装备”入选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数字化转型持续为业务提质增效赋能,“数字孪生三峡”获评水利部数字孪生十大样板工程;大数据平台实现在运电站全覆盖,有效提升生产设备风险识别准确率;集中监控、机器人检修、无人机巡检等数智化赋能成效明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必须敢打头阵、勇挑重担。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划之年,三峡集团将坚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围绕重大工程项目,加强重点科技攻关,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更好以创新型企业建设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编辑:杨思恒 李雷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