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从“人追数据”到数智赋能

  本网讯(索乐乐 张博文)夜幕下的内蒙古草原,零点的钟声曾是运维人员的“战斗号角”。过去,三峡陆上能源所属的28座新能源场站,每天都要经历一场繁琐的“数据马拉松”——运维人员手持记录本,穿梭在继电保护室、配电室等多个场所,抄写电表数据,再辗转多个系统进行当日生产日报的核算填报。

  这种依赖人工的模式,随着三峡陆上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增长,逐渐成为电力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瓶颈。

  “之前,我们每天晚上光是抄表填表就要花大半个小时,最头疼的是数据要在不同的电脑和系统上来回转录,一旦出错就得返工重做。”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检修副班长孙思远说道。

▲此前值班员每天需要手抄数据

  为破解这一难题,三峡陆上能源集控中心历时180余天,深入分析技术与流程瓶颈,构建起“数据采集-自动计算-系统直连”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标准化数据模型整合送出线路、集电线路等关键数据,依托API接口技术打通集控系统与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的“任督二脉”。

  如今,实时采集的电量、风光资源功率预测等数据在数字神经网络中自动流转,标准化数据模型替代人工核算,电力生产日报的生成实现“秒级响应”。

▲技术升级后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系统调试

  随着第三批9座电站的生产日报自动化生成上线,集控中心累计完成28座场站功能应用,已覆盖蒙西区域所有全容量投产电站。

  这一技术升级带来三重跃迁:数据流转从“人工搬运”升级为“自动传输”,报表生成由“经验驱动”转向“算法驱动”,管理模式从“分散作业”迈向“集中管控”。

  “这不是终点,而是构建智慧能源生态的新起点。”技术骨干王建翔表示。

  未来,三峡陆上能源将持续深化“业务场景+数据智能”融合创新,在设备健康管理、发电效能优化等领域开展深度探索,持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力生产提质增效,为“塞上风光三峡”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数智动力。

  编辑:高锦涛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