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洪水中 他们向着风机“艇”进

信物名称:

皮划艇

信物年代:

2021年

信物印迹:

三峡人“攻坚克难、奋勇‘艇’进”的独特注脚

  本网讯(徐强)三峡工程博物馆展厅内,一艘红色的皮划艇格外醒目。艇身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道道划痕,不仅见证了2021年7月河南那场特大洪水的汹涌,更成为三峡人“攻坚克难、奋勇‘艇’进”的独特注脚。

  时间回到2021年8月1日,豫北地区特大洪涝灾害正逐渐消退。三峡鹤壁鹏越风电场(以下简称“鹏越风电场”)场站经理宋雨生带领5名员工,蹚着尚未退尽的洪水重返升压站。

▲ 2021年7月22日,鹏越风电场升压站被洪水围困

▲ 2021年8月1日,鹏越风电场员工蹚过没膝的洪水重返升压站

  全站消毒、厂房除湿、检查站内设备受损情况……返回当天,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宋雨生的带领下全面展开。

  此时,水位虽降,但大部分风机基础仍浸泡在浑浊的洪水中,这让宋雨生心急如焚。“要想恢复发电,让风机早一天转起来,就得赶紧进风机塔筒内检查设备!”但如何进入塔筒,宋雨生却犯了难:水面上,树木的枝杈密密匝匝地伸出水面,断木枯枝和垃圾堆成一座座“浮岛”;水下,河道、水井与灌溉沟渠纵横交错,共同在风机周边织就了一道危险的“封锁线”。

▲ 洪水过后,水面上布满树木枝杈

  “我水性好,我去!”面对危险,检修员宋要伟第一个站了出来。

  “我运维经验丰富,算我一个!”王礼明紧随其后……

  4名青年员工主动请缨加入,一支青年突击队迅速组建而成。他们穿好救生衣,拉来场站仅有的一艘皮划艇,装上检修工具,向着被洪水围困的风机进发。

▲ 青年突击队队员驾驶皮划艇,前往风机进行检修工作

  皮划艇刚一驶离岸边,就被水面漂浮的杂物撞得左摇右晃,艇身被纵横交错的树杈不断刮蹭,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

  宋要伟趴在船头,用一根长杆拨开挡路的树枝。“稍不留神皮划艇就可能被掀翻或者划破,我们只能一边清理水面障碍物,一边慢慢往前挪!”

  遇到漂浮物过多时,宋要伟干脆跳进及腰深的洪水,在艇前开路。

  “水下全是坑,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都得试探着走,心一直悬着。”宋要伟回忆道。

  短短一公里多的距离,几人足足走了半个钟头。

  抵达风机后,宋要伟第一个攀上湿滑的爬梯,进入塔筒,打着手电,光束在每一台设备上缓缓扫过。“万幸,电气设备都没有泡水!”宋要伟轻舒了一口气。

  说完,他和同事们取出仪器对设备逐个检查、记录,获取了风机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8月初的豫北大地暑气灼人,空气中弥漫着洪水退去后特有的酸腐气味。突击队队员们驾驶着皮划艇,在升压站和风机间往返穿梭上百趟,完成了升压站预防性试验和第一批25台风机检修和重要设备的运输、安装工作。

  为加快项目复产进度,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指导东部电力生产营销中心抽调骨干力量驰援项目。“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工,逐台设备进行检查、预试,常常忙到深夜。”突击队员谭帅兵回忆道。

  而在这背后,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场站断水断电断网,两台柴油发电机全力保障生产用电,生活区的空调风扇成了摆设,洗澡成为一种奢望。

  大家饿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挤在闷热的宿舍歇脚。这样的日子他们坚持了13天,直到首批机组恢复发电。

  如今,升压站围墙上的水痕渐淡,而那艘载着青年突击队穿越洪水的皮划艇,已静静陈列在三峡工程博物馆,无声讲述着“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三峡人接续奋斗,不断前行。

▲ 陈列在三峡工程博物馆中的皮划艇

本文图片由鹏越风电场、三峡工程博物馆提供

  编辑:杨思恒 高锦涛 陈晓英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