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杨津 谢泽)顺着清江河岸进入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便以依山傍水的姿态撞入眼帘。这个曾经的水电移民安置村,借助清江高坝洲水电站开发带来的生态红利和基础设施保障,成功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绿色动能,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振兴之路。
水电筑基:移民村到宜居地的蜕变
天平山村是一个水电移民村,其发展脉络,与清江梯级开发紧密相连。当年,为支持工程建设,村里先后安置了60多户、200余名移民。搬迁初期,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简陋曾是村民心头隐忧。然而,水电工程建设带来的区域整体提升和国家对移民安置点的持续投入,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依托水电工程带来的交通、能源等基础条件改善,以及后续持续的扶持政策,天平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短短数十年间,村庄旧貌换新颜。“泥巴路现在修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上了清洁的天然气,污水管道、路灯、休闲广场等设施村里都有了。”村民杨翼辰感叹村里的巨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水电工程对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水文与水资源调节,为天平山村守护住了背靠宋山、面朝清江的生态本底。这为村庄后续的绿色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优质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资产。
如今,村里以柑橘种植、鲟鱼养殖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让曾经的移民们从“安身”到“安居”,再到追求“生态宜居”。2024年,天平山村先后荣获“湖北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湖北省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青山环绕着的天平山村 杨津 摄
绿水生“金”:水电工程赋能产业崛起
清江水电开发,不仅让天平山村“宜居”,更助力它“兴业”。清江曾经有网箱养殖鲟鱼的传统,2016年,为保护库区水环境,网箱养殖被全面清理。在这个转型关键时刻,清江梯级电站提供的独特资源成为产业涅槃重生的核心支撑。
恒温活水是生态养殖的“天然空调”,高坝洲水电站下泄的水库底层水,富含矿物质,水温常年稳定在22摄氏度以下,完美契合鲟鱼生长对低温、高溶氧水体的苛刻需求。 这为大规模、集约化、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提供了不可复制的自然条件。
清江鲟鱼谷养殖基地厂长刘忠兴说道:“在水质不好的地方养殖的鲟鱼会有明显的土腥味,但在清江这种优质水质里养殖出来的鲟鱼,味道都是清甜的,没有土腥味。”
水质保障是产品品质的“坚实后盾”,清江梯级开发形成的巨大库容,结合严格的生态调度和流域水质管理,确保了清江水体长期保持优良品质,这是生产顶级鲟鱼产品的生命线。
正是依托清江梯级电站提供的这一“天赋”活水资源,清江鲟鱼谷迅速崛起,已在天平山村内建成规模400亩的养殖基地,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室内工厂化养殖车间,室内外鱼池超1000个,养殖成年鲟鱼120多万尾,涵盖十多个品种。
产业链的延伸让鲟鱼价值充分释放。鱼子酱作为清江鲟鱼谷核心产品,年产量已突破100吨,占全国总产量近三成,以卓越品质远销欧美中东。鲟鱼产业不仅成为天平山村集体经济强劲的增长极,更带动当地农民显著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软黄金”。
清江鲟鱼谷养殖基地 杨津 摄
“鲟鱼谷的壮大,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天平山村最直观的体现。它直接得益于水电工程创造和保护的优质水生态资源,让我们得以将这份生态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鲟都”的国际声誉。”天平山村支部书记许长平说。
生态普惠:多元产业共助乡村振兴
水电工程守护的绿水青山,滋养的不仅是鲟鱼产业。天平山村依托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因地制宜,发展起多元化的绿色产业,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村民。柑橘、香椿、大棚果蔬等产业齐头并进,让这座清江岸边的村庄不仅有“鱼鲜”,更飘着“果香、茶香、菜香”。
地处“柑橘之乡”宜都,天平山村有着悠久的柑橘种植传统。得益于库区周边形成的良好小气候和生态保护带来的水土保持效益,村里引进良种、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千亩柑橘园绵延成片。柑橘不仅鲜销,更被深加工成罐头、橘子醋、陈皮豆豉等高附加值产品,柑橘产业链不断延伸,释放出更大生态经济价值。
同时,天平山村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设施农业,种植时令蔬果。水电移民安置的土地资源,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得到高效集约利用。大棚经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还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体验田园乐趣,成为农旅融合的新亮点,山村四季飘散着“果香、菜香”。
“现在不是我们赶着进城,而是城里的人成群结队到我们村里来,摘蔬菜瓜果、吃农家饭。”村民张先芳说。
柑橘园里,孩子们正在采摘柑橘 天平山村村委会提供
记者后记:
从当年因水电工程建设形成的移民村,到如今坐拥世界级鲟鱼产业、特色农业兴盛的生态宜居富裕家园,6.03平方公里的天平山村发生了巨变,其核心密码在于紧紧抓住了清江梯级电站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并在发展中始终践行“两山”理念。
清江梯级电站在建设运行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生态价值“守护者”“转化器”的巨大作用:它们不仅提供了区域发展所需的能源和基础设施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调度和生态保护,维护了清江流域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为当地创造了鲟鱼产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并整体提升了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为柑橘、蔬菜等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从天平山村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在清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两山”理念始终是发展实践的“指南针”:无论是清理水库网箱后向工厂化养殖的成功转型,还是利用电站底层水发展高端水产,或是科学规划土地发展绿色种植,都体现了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并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
编辑:李雷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