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袁向南)当动人的原创歌曲《光在二十年后相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青少年科普馆响起,当来自皮山县的孩子们第一次站在三峡大坝上远眺长江滚滚东流,一场跨越四千多公里的文化对话,已延续了整整二十年。
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在这片南疆热土落地生根,绘就了一幅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发展新画卷。
策划:王新峰 布结乃提·阿不来提 监制:韩玉刚 作词:常海亮 作曲、编曲:阿力木•阿布都热合曼 摄像:杨杰 阿布都卡迪尔•亚森 演唱:代心怡 凯赛尔·米尔扎 阿力木•阿布都热合曼 杨富娟
筑牢精神家园:文化种子深植人心
文化认同,来自于共同的记忆与真实的体验。20年来,三峡集团坚持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先手棋”,持续助力皮山县打造一批惠及民生的文化地标。
▲皮山县城航拍全貌 本文摄影:孙恺
在皮山县城中心,由三峡集团援建的青少年科普馆早已成为当地青少年乃至广大群众的“科技乐园”。该馆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内设六大展区,包括现代科技、航天探索、地震体验、能源世界、地理交通,以及最受欢迎的三峡大坝虚拟骑行体验区。通过VR互动、模型展示、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为参观者提供集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沉浸式科普体验。
“在这里,宇宙不再遥远,三峡大坝仿佛触手可及。”皮山县青少年科普馆馆长艾克拜尔江•奥斯曼表示,“我们就是要让皮山的孩子们在县城就能触摸现代科技的脉搏。”
与此同时,距离科普馆不远的数字电影院,也在十几年如一日地持续运营。谁能想到,这座如今设备齐全、片源与全国同步的影院,前身竟是一家废弃厂房。
▲皮山县青少年科普馆
2007年,在三峡集团的支援下,旧厂房实现华丽转身,不仅保障了县城居民的文化权益,更辐射至广大农村地区。影院还组建了一支流动放映队,每月定期深入全县十六个乡镇,为村民送上露天电影。
“我们有一辆皮卡车、六个人,拉上放映设备就能出发。乡亲们聚在一起,一边看电影,一边拉家常,那种氛围特别好。”数字电影院院长买买提•亚森笑着说,“文化下乡,看似小事,却是连通人心的大事。”
从科普馆到电影院,从学校设施到露天流动放映,这些文化场所让中华文化飞速传播,正如一颗颗种子,在皮山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育援疆筑梦未来:从“有学上”到“学得好”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路径,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多年来,三峡集团全力推动当地教育硬件与软件“双提升”。
皮山县高中多功能音乐厅是三峡集团教育援建皮山县的代表项目之一。
▲皮山县高中多功能文化厅
皮山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风沙天气多发,在此之前,该校缺乏室内活动场所,遇到恶劣天气,体育课、文艺汇演等活动常常被迫取消。“那时候我们是看天上课。”学校老师回忆道。
如今,这座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音乐厅最高可容纳2800人,不仅彻底解决了学生室内活动场地问题,还承办起全县教师竞赛、文艺汇演、大型会议等多项活动。“使用率非常高,几乎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皮山县高中副校长沙江说。
除此之外,三峡集团还持续实施多项教育支援计划:皮山县三峡幼儿园建设项目等17个项目,总建设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涵盖学校的新建、改造、扩建以及设施设备采购等,极大改善办学条件;“三峡烛光行动”广泛招募教学经验丰富的支教志愿者,注入优质教学资源;“小学运动场建设项目”则为多所小学完善运动场地与设施,帮助孩子们锻炼体魄、磨练意志。
一批批皮山学子因此走出沙漠,走进大学,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教育,真正成为皮山县未来发展的希望工程。
“三峡娃娃行”:跨越山河的友谊与梦想
2024年8月,皮山县小学生阿卜杜许库尔·买买提江第一次走出新疆。站在三峡大坝的观景平台上,眼前宏伟的工程让他连连惊叹。
“我每天晚上回去都会把白天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记住重要知识点。”去年,他在家乡的作文比赛上获得了一等奖,今年还要参加比赛,因为他想把在三峡所看、所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乡的小伙伴。
他参加的活动是由三峡集团主办、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资助的“三峡娃娃行”公益研学活动。该项目每年组织500余名来自对口支援地区的青少年,亲身体验三峡工程,接受爱国主义与科普教育。
孩子们不仅可以参观三峡大坝、三峡升船机、屈原故里等核心地标,更在过程中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新疆的穆妮热·西尔艾力与重庆奉节的新朋友一起参观、聊天,湖北的王语彤也与皮山的热依拉互换联系方式,约定“以后要去新疆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位带队老师说,这样的研学之旅,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民族团结、友谊和梦想的种子。
与此同时,皮山干部与群众间的交流学习也在持续深化。2025年,皮山县分三批次组织120名优秀干部、农牧民及企业员工赴内地省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考察乡村振兴案例、参观伟大工程。跨越地域的学习与交流,正不断拓展皮山县干部群众的视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峡集团挂职皮山县委副书记郭海辉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文化润疆,深入开展文化交流沟通工作。”
讲好皮山故事:从“沙漠边缘”到“文旅热土”
皮山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为冰山雪岭,中部为高山和山前河谷,北部为平原及戈壁沙漠,拥有绚丽缤纷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文旅资源十分丰富。
皮山县境内的“桑株古道”不仅是汉代以来西藏通往新疆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分支,见证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道全程约110公里,需要翻越海拔5030米的桑株达坂,沿途可体验高山、雪地、草地、达坂等多样地貌,具有极高的观光价值。
此外,皮山县皮亚勒玛乡的“皮亚曼石榴”品质优异,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当地霜期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和水土条件都非常适宜石榴生长。所产石榴具有果大、皮薄、粒大、汁多、色艳、核软、味甜、风味浓郁的特点,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如何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走”出去?近年来,三峡集团依托当地文化符号,开发文创产品59类,助力打造皮山文化品牌。石榴妹抱枕获2024“和田礼物”大赛铜奖,桑株古道系列产品获优秀奖。文创,正成为皮山文旅的新代言。
“2025年,我们计划再推进6个新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三峡集团挂职皮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高海瑞表示。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它跨越长江、穿越沙漠,在喀喇昆仑山脚下浇灌出团结与希望之花。
编辑:任贤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