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践行精益生产管理 凸显节水增发效益

  本网讯(柳金明 贾芳娴 宋磊 陆坪 报道)2011年,面对长江上游来水较多年均值偏枯24.5%的严峻考验,长江电力迎难而上,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继续倡导精确调度、精益运行和精心维护的精益生产理念,完善了《精益生产管理考核办法》,建立起系统、科学、可量化的电力生产管理评价办法,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经过不懈努力,长江电力在2011年里顺利完成了三峡地下电站4台机组并网发电、防洪度汛、175米蓄水、特高压大负荷试验、机组及设备检修等重点工作。同时,抓住上游几次小洪水和试验性蓄水给发电带来的有利机遇,实现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累计节水增发电量50.10亿千瓦时,水能利用提高率为5.67%;三峡电站节水增发电量37.95亿千瓦时,水能利用提高率为5.17%;葛洲坝电站节水增发电量12.18亿千瓦时,水能利用提高率为8.11%。
科学管理 充分发挥梯级枢纽综合效益
  今年主汛期长江流域水情总体偏枯,长江电力科学制订发电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强化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了梯级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根据不同季节的来水情况,长江电力运行人员根据水轮机的特点和水情的变化,加强与调度部门的沟通协调,按照下达的日负荷曲线,勤监视、勤调整、勤倒换,及时掌握水情变化,科学设置水头,增加机组运行工况的调整密度,保证最大发电效益。汛期特别通过加强监视、精心操作等手段,缩短机组空转时间,减少空载弃水。同时,全面做好精益运行各项工作,切实做到了“来多少水,发多少电”,提高了水能利用率。运行人员深入开展设备运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为确保安全发电提供有力保证,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关键设备的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很好的掌控了设备缺陷和设备异常情况,确保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在做好防洪备汛工作的同时,长江电力科学应对洪水,充分发挥发电效益。8月5日至8日,三峡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到38000立方米每秒,此轮洪水期间,包括地下电站30号机在内的31台机组全部并网运行,三峡电厂2011年首次实现全电站满负荷运行,全厂总出力达到2040万千瓦,日发电量高达4.82亿千瓦时,双双创下建厂以来的历史新高。
  9月19日至22日,最大洪峰一度高达46500立方米每秒,是今年主汛期最大的一次洪峰,三峡枢纽防洪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最大削减洪峰25000立方米每秒,仅9月20日一天,三峡水库就拦蓄洪水达14.79亿立方米,为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做出了贡献,也间接为汛末175米蓄水和节水增发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统计,三峡电站-葛洲坝梯级电站汛期设备等效可用系数达到100%。葛洲坝电站完成年度发电任务160亿千瓦时的101.65%。实践证明,三峡电站水资源优化调度与全电站满负荷运行日趋成熟,枢纽度汛与机组运行风险始终可控在控,防洪效益与发电效益充分发挥,相得益彰。
精益运行 枯水之年抓住机会抢发电
  今年成功实现175米蓄水后,长江上游来水较枯,11月初只有8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三峡枢纽下泄在满足航运要求和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水库基本维持在较高水位运行。
  2011年11月上旬,由于长江上游连续阴雨和三峡库间大雨,三峡水库迎来今年蓄水成功后的首次小洪水。11月7日8时出现最高峰,洪峰流量达到24000立方米每秒。长江电力运行和调度人员精心准备、争分夺秒,充分利用本次来水抢发电量。长江电力调度人员在预报将有小洪水入库时,提前数天便积极与国调中心协调加大三峡出力,及时联系三峡电站和葛洲坝电站暂停机组和线路的检修工作,尽快将已检修开工的机组恢复备用,随时准备开机并网发电。检修人员、调试人员、运行人员轮班作业,歇人不歇设备,更有众多的一线技术骨干连续数天奋战在厂房,夜以继日,反复检查每一个细节,反复确认每一项试验,确保机组运行万无一失。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枢纽运行安全,控制三峡水库水位不超过运行上线,尽量实现三峡和葛洲坝电站多发电。
  运行分析小组深入开展设备运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为确保安全发电提供有力保证,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关键设备的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很好的掌控了设备缺陷和设备异常情况,有力的保障了机组的稳定运行和节水发电。
  精心组织年度岁修 打牢设备安全基础
  年度岁修工作是对设备的一次集中性整顿,岁修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机组在下一阶段的安全运行状况,也将直接决定在上游洪峰到来时,机组能否顺利开机和稳定运行。长江电力一直以来就十分注重岁修质量的控制,利用岁修时机,消除运行中发现的设备缺陷。
  在2010-2011年度岁修工作中,检修人员重点解决了4号机转轮上止漏环密封脱落和5号机推力头与镜板连接面锈蚀等突发性、隐蔽性缺陷,同时还尝试在4号机、8号机上实施了探索性B级检修,深入了解机组状况,探索机组及相关设施B级检修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为今后同类设备的检修提供依据;圆满完成了三峡右岸电站励磁系统PSS试验,成功解决全电站满出力运行系统低频振荡问题。
  10月底,2011-2012跨年度岁修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上游来水突然持续增加,入库流量最高达到24000立方米每秒。为充分利用好此次来水,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加强与长江防总和相关调度部门的沟通协调,各部门通力配合,高质量地提前完成机组检修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保证了全电站满负荷运行条件,并于11月7日再次实现2040万千瓦满出力运行。期间,全站机组运行平稳,有力保障了发电效益的充分发挥。长江电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机组恢复备用,保证了在来水时机组能并网发电,避免了弃水电量的发生。
  应用175米蓄水试验成果 合理调整机组出力
  经过近几年坚持开展175米试验性蓄水和机组试验,长江电力已基本掌握了不同水位下各机型的运行状况和特性曲线,绘制了机组稳定运行区和振动区。在2011年汛期满出力运行过程中,运行人员按照机组运行特性曲线,合理调整机组出力,确保机组在实时水头下处于最优工况运行,实现了机组发电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全年水能利用提高率5.17%。
此外,运行人员还通过加强设备定值及控制流程的梳理,重点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优化开机流程和开机台数,缩短开机时间;跟踪大电流、满负荷下发电设备的发热问题并进行实时技术改进;积极开展机组进水口拦污栅漂浮物清理和压差测量等工作,减小水头损失;控制变损率、厂用电率和机组平均清洁水用量;推行自主科研,采取降低厂用电消耗等诸多措施,如结合寿命周期实施照明设备与大功率用电设备的节能改造、研究实施三峡电站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措施等,降低厂用电量,做到节水增发。
  顺利接管三峡地下电站四台机组
  2011年,长江电力继续贯彻“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理念,积极跟踪地下电站建设最新进展。相继派出16人参加地下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联合开发工作、29名技术骨干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及机电安装监理等工作;扎实开展新设备培训,特别是针对蒸发冷却相关技术的培训,使员工尽快熟悉设备技术性能,掌握新设备运行状况。通过参与工程建设使技术人员提前了解了现场环境、熟悉了设备,做好了相应的技术准备。
  积极稳妥地进行新的运行值班方式研究。按照“集中监控、分点值守、应急响应”的原则,对值班点设置、应急响应机制、运行维护的关联、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外部环境需求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安排,明确了右岸电站、地下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积极参与机组启动调试与试运行工作,扎实开展“首稳百日”活动,推行诊断运行方式和精益维修策略,及时发现设备隐蔽性缺陷或安全隐患,从而确保新投产发电设备健康稳定运行。
  32号、31号、30号、28号机组分别于2011年5月(2台)、7月、12月投产发电,自此,三峡电站全站出力增加至2110万千瓦,为汛期全电站2040万千瓦出力运行创造了条件,从而可有效控制和减少弃水。截止2011年12月31日,地下电站累计发电量45.33亿千瓦时,为三峡电站全年发电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1年,虽然客观条件对发电效益的充分发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长江电力通过坚持践行精益生产管理的各项措施,解放思想、科学管理、稳步推进,还是取得了全年发电量和节水增发电量的双丰收。展望已经开始的2012年——“十二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年,长江电力全体员工将不懈努力、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为实现全年发电任务而努力奋斗。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