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刘波 唐巍)蜿蜒奔腾的金沙江,滋养了两岸世代繁衍生息的百姓,是两岸百姓心中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然而,在金沙江穿流而过的众多地区中,凉山州因特殊的历史、地理、自然原因,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是我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典型代表地区之一。
三峡集团自2004年大规模开发金沙江下游水电资源以来,在建设运营电站的同时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特别是自2016年以来,三峡集团进一步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以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助力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支持四川省4亿元、共计16亿元帮扶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凉山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做梦都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马处哈三峡新村
“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 共产党‘卡沙沙(非常感谢)’……”60多岁的阿土瓦以搬进自己敞亮的新房时,非常激动。
阿土瓦以搬迁入住的新房位于凉山州雷波县莫红乡马处哈三峡新村。之前老人一直住着低矮潮湿阴暗的土坯房,做梦也没想到如今能住上小洋房——新房楼上楼下墙壁雪白,客厅灯光明亮,室内还配备了沙发、茶几、衣柜、电饭煲等家具家电。
马处哈三峡新村是三峡集团在雷波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之一,用于集中安置雷波县莫红中心乡马处哈、九口、达觉3个贫困村138户村民,共646人。
这3个贫困村共有村民438户20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5户1565人,贫困发生率在65%以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是这3个村的真实写照,村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群众住房均为D级危房,经济严重滞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以前我们都住在大山上,村民住的全是清一色的土坯房,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住房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房间内阴冷潮湿,苍蝇、蚊虫乱飞,卫生条件极差,并且房屋建设不合理,客厅卧室共用,人畜混居。”达觉村党支部书记额其尔日说。
为帮助这3个贫困村老百姓彻底摆脱困境,雷波县决定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在联系领导、联系单位、对口帮扶单位的关心、重视和倾情帮扶下,对马处哈、九口、达觉3个深度贫困村整体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100公里外、地形相对平缓的汶水镇太平楼村流转土地683亩,采取统规联建的方式,安置了3个深度贫困村的困难村民,共同组建了马处哈三峡新村。三峡集团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之一,投入帮扶资金用于马处哈三峡新村集中安置点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
如今的马处哈三峡新村的房子都是砖混结构,布置错落有致。房屋建筑富有彝族民族特色,朴素实用。为尊重彝族百姓生活习惯,房前屋后还留足了小菜园。同时,房屋功能分区设计合理、完善,有独立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
“我活了大半辈子,连做梦都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民石扎所哈激动地说。在得知三峡集团捐赠大笔资金为他们修建新房后,石扎所哈老人激动地说:“卡沙沙,卡沙沙三峡。”
新村道路和路灯
从泥泞小路到宽敞大道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众多贫困地区,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成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关键性制约因素。马处哈、九口、达觉彼此相邻的3个贫困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村内海拔从610米攀升到2700米,地势陡峭险峻、地理条件险恶、交通条件极其落后。对外交通不便成为3个贫困村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为了彻底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三峡集团在集中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之初,就将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统筹整合三峡集团等对口帮扶资金,新村新修了通村公路2.3公里,通组路1.7公里,入户路5.4公里,实现道路通村到组达户。
“之前住在高山上,下山购买生活物资、看病和上学,走的全是泥泞小路,往返一趟就得花费七八个小时,出行相当困难。现在好了,搬过来后,道路宽敞,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办什么事情都变得便利了。”村民马呷且说道。
同时,由三峡集团捐赠的 “太阳能+风能路灯亮化工程”也为新村带来了改变。每当夜幕降临,200盏路灯自动亮起,照亮整个山村,让村民夜间出行更加便利。
晚上8点多,三峡新村村委会旁的篮球场热闹非凡,四周的路灯将整个球场照得通亮,村民们正在篮球场上激烈地比赛,球场外围的观众不断地为他们加油助威。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一个远离都市的小山村中。
因地制宜“富民业” 提高“造血”能力
新村房屋整体风貌
易地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目的。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当地产业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搬迁过后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提高马处哈三峡新村“造血”能力,三峡集团和当地政府为新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倾入了大量的心血。
新村肉兔产业
三峡集团利用定向产业帮扶资金,扶持村民发展肉兔养殖,目前全村肉兔养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圈舍里,数百只肉兔在笼子里蹦蹦跳跳地撒欢,致富带头人马以且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盘算着,初期投入200只母兔,一年就能出栏3000只,扣除人工、草料、设备维护等养殖成本,可为新村的贫困户人均增收约320元/年。由于目前投入养殖的圈舍面积不到一半,等后期全部投入使用后,人均增收还可以翻番。
在谈到新村肉兔养殖产业时,马以且说得最多的是对三峡集团的感激。当初,村里让他牵头搞肉兔养殖管理时,他觉得那是不可能做好的事情。以前在老村养的都是猪、牛、羊,肉兔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谈规模化养殖了。三峡集团得知情况后,立刻联系了成都的专业养殖公司,将村里的管理人员送到公司进行培训学习;提供的帮扶资金,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200只种兔,剩余部分用于购置兔笼、自动化投食喂水装置、草料加工设备等配套硬件设施。“有了规模化养殖的专业技术和启动资金,我们就有信心了,干劲也就更足了。”马以且说。
“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三峡集团在凉山彝区援建帮扶中,还聚焦“扶志”和“扶智”,组织开展三峡娃娃行之宜昌暑期夏令营、贫困大学生助学、扶贫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凉山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党建扶贫、教育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扶贫专项活动。上述活动激发了贫困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提升了贫困人口劳动就业技能,提升了基层扶贫干部的党性认识和业务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根据三峡集团与四川省签订的《支持四川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合作协议》,从2016年开始,三峡集团与省、州市、县各级党委政府一道,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深入实施安居住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四大工程,累计拨付四川省脱贫攻坚资金12亿元。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三峡新村80个,新建住房6344户,住房功能改造7123户,危房改造6841户,完成农田水利、饮水安全、供电设施项目114个,完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项目89个,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8252人,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839人,惠及贫困人口约7.5万人。
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克最后堡垒、夺取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三峡集团正在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一道,撸起袖子、背水一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新时代的硬仗。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7日